SHUZIZHANTING专业配资门户网
数字展厅·沉浸看展
展开剩余80%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
——中国古代园林展(第1期)
园林里的水,藏着造景的大智慧
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——中国古代园林展数字展厅
水是中国古代园林的核心元素,古人造园遵循“无水不成园”的原则。水体不仅能调节园林气候,更通过与周围环境的融合,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。从自然形态的模仿到人工设计的布局,水的运用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理解与改造能力,构成了园林独特的“水韵之美”。
水体形态的多样设计
颐和园昆明湖
颐和园十七孔桥
园林中的水体形态设计,是对自然水系的艺术再现,根据园林规模和造园目的,形成湖、池、溪、泉等不同类型,每种形态都有其特定的营造方式和景观效果。湖是大型园林中常见的水体形态,以开阔的水面营造宏大的景观格局。其营造多利用自然水系改造,通过疏浚、筑堤等方式形成广阔水域,并结合远山、建筑形成借景。北京颐和园的昆明湖便是代表,它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,通过西部筑堤将水面分为不同区域,东岸设长廊,西岸建石舫,远处的玉泉山、西山成为天然背景。湖岸采用曲直结合的处理方式,平直段便于交通和活动,曲折处种植水生植物,形成自然野趣。十七孔桥横跨湖面,既划分了水域空间,又成为重要的观景点,使湖景更具层次。
池多见于中小型私家园林,多小巧精致,常采用不规则形状,通过山石、植物围合,形成闭合景观。苏州网师园的彩霞池池岸用黄石堆叠,形成高低错落的轮廓。池的布局与周围建筑紧密结合,“月到风来亭”“濯缨水阁”等建筑临水而建,门窗正对水面,将池景纳入建筑视野。池底铺设防渗材料,保证水质清澈,倒映周边景物,形成“壶中天地”的紧凑景观,体现了“小中见大”的造园理念。
苏州网师园彩霞池
水与建筑、植物的互动
水与建筑、植物的互动,是园林造景的重要手法,通过倒影、衬托等方式,使水成为连接不同元素的纽带,形成“水中有景,景中有水”的整体效果。水与建筑的互动,以倒影为主要表现形式,通过水面的镜像效果拓展景观空间。苏州狮子林的湖心亭是典型,亭子为六角攒尖顶,立于池中央,与池岸通过曲桥连接。当池水平静时,亭顶、柱身、栏杆的倒影清晰映于水中,形成上下对称的画面,使实体建筑与虚体倒影构成完整景观。建筑的门窗设计也考虑与水景的互动,如亭内窗框将池景、山石框入其中,形成动态的“画框”,增强了景观的层次感。
苏州狮子林湖心亭与水中倒影
苏州留园涵碧山房与水中倒影
水与植物的互动,通过植物在水中的倒影和水边的生长状态,丰富水景的色彩和形态。苏州留园的涵碧山房前有一片水域,岸边种植着鸡爪槭和紫藤。秋季,鸡爪槭的叶片变红,倒映在水中,水面仿佛被染上胭脂色;春季,紫藤花垂下紫色花穗,花瓣飘落,随波浮动,与水中倒影相映成趣。岸边还种有几株芭蕉,宽大的叶片在风中摆动,影子投射在水面,与建筑的倒影交错,形成一幅动态的水墨画卷。这种植物与水的搭配,让水景随季节变换呈现不同风貌,始终保持观赏活力。
撰稿/来源:神州共享
编辑:宣传策划部
审核:张戈壁专业配资门户网
发布于:北京市168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